患者

服务






Register

Medical Insurance

Online Ask

Health World

Complaint

Hospital Route

网站首页 >> 健康教育 >>健康园地 >> 传染病防治知识
详细内容

传染病防治知识

预防人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病,它主要发生在鸡、鸭、鹅、鸟等禽类,也可发生在哺乳类动物,甚至人类。禽流感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类,对禽类危害最大的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H7N7等)引起的禽流感。

§禽流感的传播

传染源: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禽类,特别是鸡;野禽在禽流感的自然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传播途径:经呼吸道传播,有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家禽分泌物和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水等被感染,直接接触病毒毒株也可被感染。

易感人群:一般认为,人类对禽流感病毒并不易感。任何年龄均可被感染。不过在已发病例中,13岁以下儿童所占比例较高,病情较重。

高危人群:从事家禽养殖业者、在发病前1周内去过家禽饲养、销售及宰杀等场所者等。


§禽流感会人传人吗?

1997年5月,香港首次发现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病例。2004年越南和泰国在发生禽间禽流感疫情后,发生了人间禽流感疫情。2004年1月1日至2005年1月10日,越南和泰国共报告47例人禽流感病例,其中34人死亡。但目前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

§临床表现

人患禽流感潜伏期一般在7天内。

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后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如感染H7N7亚型的患者主要表现为结膜炎;重症患者一般均为H5N1亚型病毒感染。患者表现为起病急,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主要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0C以上,热程1~7天,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部分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肺出血、全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休克等多种并发症。大部分患者经治疗可完全康复,但发生并发症者比较危险,病死率高。


§预防禽流感有特效疫苗吗?

还没有疫苗可以预防禽流感,目前使用的流感疫苗只能预防一般的流感,不能预防禽流感。


§还能吃鸡吗?

政府已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禽流感,各地对禽流感疫情都有严格的监控,决不允许病禽流入市场。所以,在市场买鸡基本是安全的。

禽流感病毒不耐热,100。C加热2分钟即可灭活,对干燥、紫外线照射,贡、氯等常用消毒液都很敏感,所以煮熟的鸡肉可以照吃不误。


§使用相关禽类制品会传染禽流感吗?

正规厂家生产的羽绒服、鸭绒被及相关制品,不会传染禽流感的。因为羽绒制品通常经过消毒、高温等多个物理、化学环节处理,病毒存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不太可能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


§人禽流感的预防措施

1. 染病的活鸟或家禽的粪便可能带有病毒,所以应尽量避免接触活鸟、家禽和它们的粪便,不要接触不明原因死亡的禽鸟。

2. 接触活禽鸟后,要立即用肥皂、洗手液和清水洗手。

3. 家禽肉类和蛋类要彻底煮熟方能进食。

4. 注意个人饮食,加强营养和身体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

5. 如果有感冒症状,要立即就诊,并戴上口罩,以免传染别人。

6. 禽类从业人员,如果有发热和呼吸道症状,应尽早到正规医院就诊,并告诉医生你所从事的职业。

7. 从暴发过禽流感的国家回来,如果有发热和呼吸道症状,应尽早到正规医院就诊,并告诉医生你最近到过哪些国家。

  
 

“ 非典型肺炎 ” 的防治

非典型肺炎是一种传染性强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它不同于肺炎球菌引起的典型肺炎。非典型肺炎大多是由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军团菌等引起的肺炎。

 § 传播途径

本病有一定的传染性,可通过以下途径传播:短距离飞沫吸入,或近距离吸进病人呼出的空气,或接触附带有病人分泌物的物品,再触摸鼻子、口唇等。此外,非典型肺炎传播有家庭聚集性和医院聚集性传播的特点。

 § 临床表现

非典型肺炎潜伏期通常限于两周之内,一般约2~10天。一般认为,在潜伏期及发病早期传染性较高。
 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可伴畏寒、头痛、关节及全身酸痛、乏力、胸痛;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气促,或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如诊治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 治疗原则

 目前治疗非典型肺炎尚无特效药,主要采取及时的“支持疗法”(提高自免疫力和抵抗力)和对症治疗措施,病人是可以痊愈康复的。

 § 如有家人或朋友感染非典型肺炎,应采取什么预防措施

 如家人或朋友患了非典型肺炎,在隔离治疗期间,不要去医院探视。若非探视不可,患者和探视者都必须戴口罩,采取相应保护措施,以减少受感染的机会。

凡与患者接触过的家人或朋友应留在家里观察10天。待没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出现,才能从事正常工作等活动。一旦出现病症应去医院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对患者接触过的环境、衣物、用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 普通人群如何预防非典型肺炎

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要共用毛巾。勤换衣服、勤洗手。

 2. 注意均衡饮食,注意运动,注意休息。增强身体抵抗力。

 3. 经常打开窗户,确保室内空气流通。

 4. 不要去空气流通不畅、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5. 不要去探访非典型肺炎的病人或疑似病人。

 6. 非典型肺炎流行期间,凡有头痛、发热、咳嗽、四肢酸痛症状者,应立即去医院诊治。

7. 家长注意做好儿童的防护工作。

 § 公共场所如何消毒

1. 对病人住过的房间应及时在疾控中心指导下进行空气消毒和物体表面的消毒。消毒结束后进行通风换气。

 2. 对病人住过的房间墙壁、地面以及所有公用电梯、楼梯用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消毒。

 3. 对病人到过的会议室及大厅、走道等场所应尽可能长时间地开窗通风换气。必要时可用过氧乙酸进行空气和物体表面消毒。

 4. 对可能受污染的床上用品、毛巾等可用500毫升/升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

5. 流行期间要保持公共场所通风换气良好,确需使用空调系统的要保证充足的新风量

 § 非典型肺炎的社区综合预防措施

1. 对病人的家庭,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下进行消毒。

2.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详见普通人群如何预防非典型肺炎)。

 3. 加强卫生宣传,避免去空气不流通和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4. 保持空调系统的良好运行,并经常清洗隔尘网;保证商场、超市、影剧院等场所中央空调系统的送风安全,必要时对送气设备进行消毒。

5. 加强饮食卫生监测,尤其是学校和托幼机构。对接触过非典型肺炎病人或有疑似症状的饮食、食堂从业人员要暂停本职工作。学校食堂要为学生提供洗手及餐具清洗的条件。

§ 学校、托幼机构如何预防非典型肺炎

 1. 加强室内的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 建立晨检制度,每天对学生健康状况进行晨检,一旦发现学生、教职员工有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要及时送到医院检查治疗。

3. 家庭成员中有非典型肺炎病人的学生、教职员工,动员其留家观察10天,无出现发热、头痛、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后再回校上课。

 4. 对出现非典型肺炎患者的学校,所有室内活动场所要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下进行终末消毒。

 5. 利用墙报、校内广播、上卫生课等多种形式进行呼吸道传播疾病预防知识健康教育,让学生明白非典型肺炎可防可治,以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
 
 

流脑的防治


 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脑膜炎双球菌经呼吸道传播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流脑有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冬春季,2-4月是发病高峰。儿童的发病率高。

§易得流脑的人群

发病年龄从2~3个月开始,以6个月~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近年来由于来穗务工人员增加及环境变化等综合因素,青壮年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增高趋势。民工等流动人口是易感人群。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患者和带菌者是传染源,尤其是带菌者和轻型病例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病原菌借咳嗽、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由于病菌在外界生活力极弱,故很少间接传播。但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喂奶、接吻等,容易导致2岁以下婴幼儿被传染。

§临床表现

流脑的潜伏期1-7日(一般2-3日)。初期症状和一般呼吸道感染症状相似。可有低热、咽痛、咳嗽及鼻炎等,持续1-2天。随着病情的加重,会出现剧烈头痛及喷射样呕吐。儿童可表现为表情淡漠、嗜睡或烦躁甚至抽搐、昏迷。婴儿患流脑后,囟门突出,眼睛发直,不吃奶,尖声哭叫。大多数病人会有皮肤粘膜淤点、淤斑。
 抗生素能够有效地治疗初期的病例。

§预防流脑的方法

1. “三晒一开”,杀灭病苗。“三晒一开”是指常晒太阳、晒被褥、晒衣服。居室常开窗通风,以达到杀灭病菌的目的。搞好室内环境卫生。经常洗手,不随地吐痰。

2. 预防接种,增强免疫力。15岁以下儿童在卫生防疫部门的指导下于冬季到来之前接种流脑疫苗。接种流脑疫苗可以提高对“流脑”的免疫能力,接种疫苗后免疫时间可维持三年。

3. 发现流脑患者要及时隔离治疗,不要带领孩子到病人家串门,流脑流行季节尽量少到剧院等人口密集的地方。

4. 有发热、咽痛、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时,不要大意,尽快到医院就诊。

5. 如果身边有人出现高热、精神萎靡、呕吐的,要提高警惕,并把他送到大医院就诊。

6. 当身边确定有人患上流脑要保护好自己,避免接触病人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飞沫。可服预防药(磺胺嘧啶),也可以接种流脑疫苗。

§不适宜接种流脑疫苗的人群

癫痫、脑部疾患及有过敏史者;肾脏病、心脏病及活动性结核;急性传染病及发热者。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预防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发、经蚊传播的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被感染的人或家畜、家禽为传染源,可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播。人尤其是儿童对乙脑病毒普遍容易感染。

蚊子是传播乙脑病毒的元凶。蚊子叮咬感染乙脑的人、畜后,含乙脑病毒的血进入蚊子体内,当叮咬另外的人或动物时,疾病就传播开来了。因此,乙脑流行的季节性受蚊子活动季节的影响。我省流行一般在5-7月,在局部地区时有发生。没有蚊子的季节,也就没有乙脑病人。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0至14天。大多数人感染后并不出现症状,呈隐性感染。少数患者,发病急,出现高热、意识障碍、抽搐、恶心、呕吐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脑干型者,可因脑疝突然出现呼吸停止。

§盛夏易发生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原体在一些牲畜、禽类间互相传染,猪、牛、马、羊、狗、猫、鸡、鸭、鹅等都可感染,特别是新生的小猪在夏天几乎100%受到传染。动物被传染后虽一般看不出有何异样,但血中病毒数量却很多。

§预防措施

做好防蚊、灭蚊和预防接种工作,就能有效地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

1. 乙型脑炎是由蚊子传播的。因此,防蚊、灭蚊非常重要。在成蚊密度高的地方,要组织专业队伍和组织群众开展杀灭成蚊的工作,尽快地降低成蚊密度,切断传播途径。冬季要做好室内大扫除,彻底消灭越冬蚊。春季以清除蚊虫孳生地、消灭蚊子幼虫为主。池塘、稻田养鱼可吞食子子,填补坑洼、清除积水可使蚊子失去孳生地。夏秋季更要注意防蚊灭蚊,可使用各种杀虫剂灭蚊,不但居室灭蚊,猪舍也要喷药灭蚊,可用1%-2%的倍硫磷、辛硫磷或马拉硫磷按100-200%毫升/平方米的用量均匀喷洒于厕所、猪栏、禽舍等蚊虫喜欢停留的地方。居室应安装纱门纱窗,或使用蚊帐、蚊香以防蚊子叮咬。发动群众大搞室内外环境卫生,填平洼地排除积水,疏通沟渠,翻盆倒罐、清理露天堆放的轮胎、家居水生花草勤换水,清除蚊虫孳生地,清除卫生死角,农村地区要清理禽畜圈(栏),要人畜分居。

2. 乙脑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对乙脑的抵抗力,消灭进入人体的乙脑病毒,防止乙脑发病。打乙脑预防针时应注意:有神经系统疾病和过敏体质的人不能注射,正在发热和患其他疾病的人应暂缓注射。当地有急性传染病流行时应延缓乙脑疫苗的接种工作。

3. 对乙脑的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隔离病人至体温正常,隔离期应着重防蚊。

4. 管理好中间宿主如猪、家禽等。
 
 

预防艾滋病


 艾滋病的医学名称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主要损害人体的免疫系统。英文缩写为AIDS。引起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为(HIV)。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还没有能完全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可以预防。

 §主要传播途径

(1) 性交传播。存在于精液、阴道分泌物中的HIV可通过生殖器粘膜而进入另一个人的体内。

(2) 血液传播。主要通过如下途径:

 A、 共用未经消毒的针具静脉吸毒。

 B、 共用消毒不彻底或不消毒的注射器、针头以及其他可刺破皮肤的器械。

 C、 输入含有HIV的血液、血液制品或器官移植。

 D、 其他可能引起血液传播的途径,如:理发、美容、纹身、扎耳、修脚等用的刀具不消毒;与其他人共用刮脸刀、电动剃须刀、牙刷等。

(3) 母婴传播。被HIV感染的妇女所孕育的胎儿或婴儿,可以在孕期、分娩期或哺乳期感染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

被HIV感染但还没有出现症状的人,称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携带者)。他们外表和一般人一样,没有任何区别。从HIV感染者发展到艾滋病病人,潜伏期可在6个月至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如有下列症状,应即到正规医院检查。

(1) 频繁腹泻和食欲减退;

(2) 颈部、腋下或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3) 疲倦、体重迅速下降;

 (4) 反复发热和盗汗;

 (5) 皮肤紫斑和口腔白斑;

 (6) 卡波氏肉瘤可导致皮肤出现粉红色、棕色或紫色斑点。

 §怎样保护自己不患艾滋病

 (1) 选择合法、安全性行为,洁身自爱,不搞同性恋,不参与卖淫嫖娼。

 (2) 不要静脉注射任何毒品,远离你所知道的吸毒地方与人群。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

 (3) 尽量避免共用有可能刺破皮肤的用具,如牙刷、剃须刀、穿耳针、纹身针、修脚刀等。

 (4) 不到医疗器械消毒不可靠的单位(尤其是无证行医处)注射、拔牙、手术、针灸等。

 (5) 感染HIV的妇女要避免怀孕和哺乳。

 (6) 掌握正确使用安全套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全程、每次、质量可靠)

 §什么情况下不会传播HIV

  研究表明,HIV不会通过空气、一般的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如下列情况都是安全的。

 (1) 一起吃饭。

 (2) 在学校、公共汽车上、音乐厅、球场或其他地方相邻而坐。

 (3) 握手、拥抱或礼节性接吻。

(4) 蚊虫叮咬不传染。

 (5) 与他人互用电话、计算机、货币。

 (6) 共同游泳或使用同一淋浴器淋浴。

 
 

预防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可分为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四个血清型,同型之间的病后免疫力稳定而持久。
 登革热病毒在自然条件下只生存于人、猴及伊蚊三种宿主身上。登革热病毒不耐热,50摄氏度30分钟,70摄氏度10分钟,100摄氏度2分钟即可将病毒杀死。但能耐受干燥、低温。一般消毒措施如乙醚、甲醛、紫外线、酸、洗涤剂等均对登革热病毒起灭活作用。

 §登革热的传播

传染源:

 登革热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患者在发病前1日至病后3~6日内血中可检出登革热病毒,也就是说在这段期间有传染性。隐性感染者的数量可达人群总数的三分之一,可能是重要的传染源。
 广东省及太平洋岛屿以白纹伊蚊为主要传播媒介,伊蚊即广州人叫的黑斑蚊或称花斑蚊,而海南省及东南亚国家视埃及伊蚊为传播媒介。

 传播途径:

 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血液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伊蚊的唾液腺和神经组织中复制(大量繁殖),在32摄氏度时,伊蚊吸血后10天即开始有传播能力。人被1~2只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后即可致病,但当气温低于16摄氏度时,传染性降低或丧失,这是因为病毒复制较慢或不复制之故。

 §主要症状

 登革热的潜伏期5~8天,该病症状是突然发病,发热是本病的一大特征,不规则热或于发热2~4天后下降,经1~2天后再次发热,热型似马鞍状,故这个病也曾叫过“马鞍热”。另一特征是痛,包括头痛、骨痛、肌肉痛或关节痛,故又有“断骨热”之称。绝大多数病人于病后3~6天还有皮疹出现,如对症治疗,一周可获康复,这是典型登革热。另一种表现病情较重,除上述症状外,病者可发生皮肤大片出血、紫癜、鼻衄、呕血、黑便甚至脑出血,医生称这种病人为登革出血热。更严重者,皮肤冰冷,脉弱,血压下降,病死率高,医生把这类病人叫做登革热休克综合症。

 感染登革热后对同型的登革病毒有巩固而持久的免疫力,对异型登革病毒也有一年以上的交叉免疫。

§预防措施

 预防登革热,关键在于灭蚊。因此,疏通下水道,填平洼地积水,翻盆倒罐,是预防本病的切实可行方法,杀灭成蚊可采用杀冲剂灭蚊,如除虫菊或敌敌畏击杀室内成蚊;室外在清除杂草的基础上,以50%马拉硫磷、杀螟松等作超低容量喷雾,然后在重点区域进行广泛的药物喷洒。个人防护可室内燃蚊香,白天午睡挂蚊帐,外出要在暴露的皮肤部位涂防蚊油。一旦发生疫情,应及早报告防疫站,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以防止登革热的传播。
 
 

预防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可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病毒常引起地区性流行及大流行。乙型和丙型仅引起散发或局部流行。各型间没有交叉免疫力。国内外均以甲型最常见。这里顺便提醒一个“类似病”的疾病概念,即普通感冒是由许多不同的病原体引起的以急性鼻炎为主的上呼吸道感染症候群。因此,它无论在病原学、临床特征以及流行特征方面均与流感有所不同。

§临床表现

 人感染流感后潜伏约一天左右,临床表现为起病急,以发冷发热或寒战开始,体温很快上升,全身中毒症状显著,如头痛、四肢酸痛等,鼻塞等呼吸道症状较轻,病程一般不超过一周,病死者多见于发生合并症的幼儿和老年人以及严重慢性病患者。

§传播途径

 流感传播源为病人,经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新近污染之手巾、手帕、口杯等传播。人感染后即可产生相应免疫力,但由于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性易发生变异,一旦出现抗原变异,人们即对此新变异病毒高度易感而使流感(甲型)流行重新发生(即周期性流行),这也是流感难以被预防的主要原因。
 由于流感传染性强,传播方式(空气飞沫)易于实现,潜伏期也较短,因此一旦开始流行,往往会见到以下特点:许多家庭常同时或连续发生二例以上病例;在集体宿舍或学校班级、部队连队中发病率较高;常常通过一次人群集会,如看电影、开会等造成流感局部爆发流行;一些公共场所常为流感传播的集散地,不少病例因去一次商店菜场或乘坐一次公共汽车第二天即发病;医院门诊部发烧感冒病人突然增多,并屡见随即波及医护人员发病。一旦开始流行,传播速度较快,几个月内跨出省界乃至国界,酿成全国及世界性大流行。因此,世界各国特别重视对流感的监测和预防。

§预防措施

目前尚未有效果可靠的疫苗。居民应注意个人卫生,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居室保持整洁和空气流通,流行期间可用0.2%漂白粉液作湿性扫除或用乳酸等作空气消毒(每100平方米用24毫升乳酸加热蒸发也有效);在流行期间应暂停或减少大型集会和集体文娱活动,不进行探亲访友串门聚会等活动。
 防疫和医疗卫生部门应加强疫情预测和报告。
 
 

预防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所引起的。HBV是一种DNA病毒,其抵抗力很强,能耐受600C 4小时及一般浓度的消毒剂,煮沸10分钟、650C 10小时或高压蒸汽消毒可以灭活。在血清中30~320C可保存6个月,–200C中可保存15年。

§传播途径

体液传染:通过输血与不洁注射传染,亦可通过性接触传染。

 母婴传染:患乙型肝炎的母亲传染给自己的婴儿。

日常生活密切接触。

 §什么是大三阳、小三阳及乙肝两对半

 感染HBV后人体内可查到相应的血清学标志物:

HbsAg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抗–HBS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

 HbeAg 乙肝病毒e抗原

抗–Hbe 乙肝病毒e抗体

抗–Hbc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此五项指标通常称为乙肝两对半

 §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查的临床意义
 

序号

检验名称

临床意义

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抗Hbc

1

+

-

+

-

+

病毒在复制传染性强(大三阳)

2

+

-

-

+

+

病毒低水平复制或基本静止(小三阳)

3

+

-

-

-

+

病毒复制基本停止

4

-

-

-

+

+

感染恢复期

5

-

+

-

-/+

+

感染后恢复,已产生疾病免疫力

6

-

+

-

-

-

乙肝疫苗注射后已产生免疫力


 注:是不是肝炎主要看血清转氨酶是否升高

 §预防措施

1. 易感人群应按0、1、6月的免疫程序注射乙肝疫苗,0、1、6月的免疫程序是指在注射第一针后过1个月和6个月再分别注射第二、三针。

 2. 乙肝患者的婴儿同样应按0、1、6个月的免疫程序注射疫苗:

0— 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第一针;

1— 第一针注射后1个月注射第二针;

6—第一针注射后6个月(即半岁时)注射第三针。

 3. 不要共用牙刷、剃须刀。

 4.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妇女应注意好经期卫生。

 5.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母亲不适宜哺乳。

§乙型肝炎的治疗

 1. 适当的休息;

 2. 禁忌饮酒、慎服损害肝脏的药物;

3. 多进食高蛋白饮食,少吃高脂饮食,勿食糖太多,以免并发脂肪肝、糖尿病;



医院地址:广东省揭西县城党校路7号

急救电话:

0663-5583282或120

注:揭西县人民医院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就医请遵照医师诊断。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揭西信息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