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中去 ——记我的老师杨谦言主任
作者/揭西县人民医院内一区主任张小河 杨谦言主任是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位老师,是他教会了我这样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怎样做一个医生。在我的印象中杨主任脸上总是洋溢着慈善的笑容,绝没有见过他发火,甚至没有见过他有不高兴的表情。 据我所知,谦言主任的家族很大,家族中有多位亲人行医,长辈也有医生。谦言主任把他的一生都贡献给了基层卫生事业,从来未曾离开过基层医疗事业,他就是基层卫生工作的典型代表。 1962年在揭阳中医学徒班学习中医,1965年在潮安卫校大专班学习西医。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基层卫生工作者都是这样出身的。1965年毕业后直至1988年在我县五经富卫生院工作在临床一线,1975—1976年被选派至汕头地区医院进修内科,1986年又被选派至省人民医院进修神经内科半年。在长期的临床一线工作与不断学习中,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及县劳动模范。因工作出色,他被任命为医疗组长,后又被任命为五经富卫生院副院长主管业务工作。197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于1977年出席汕头地区先进工作者大会。他勤奋好学、工作努力,积累了许多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经验。1978年全县“乙脑”大流行,其他卫生院均有多例死亡报告,而他在五经富卫生院创造了中草药“五个半斤”配合主要治疗效果显著,无一例死亡,受到县卫生局重视和表扬,并在全县卫生系统医疗组长会议上做了经验介绍。
扎根基层,服务基层,他是那个时代的先进典型。1986年他在五经富公社全体党员大会上代表先进党员发言:“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时被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医生”。 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绝不是一句空话,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做不到的。跟随杨主任一起工作,曾听他讲过许多动人的故事。 在五经富卫生院工作,作为基层医生随时出诊是家常便饭。一天深夜,已是两点,又接到了出诊的任务,杨主任独自一人前往大洋村。现在的大洋风景区,开车从山脚到山上都要半小时,当时夜间走山路的艰难更是可想而知。一个手电筒,一脚深一脚浅地往前走,刚走到半途的狭窄山路时,突然看见一条一丈多长的大蟒蛇盘绕在路中央,手电筒火射过去,只见蟒蛇昂着头呼呼地吐着信子!杨主任顿时惊出身冷汗,急忙后退,但又不敢回头就跑,随手捡石子扔过去,但蟒蛇就是不走,足足有一个钟头原地呆着,毛骨悚然与这个庞然大物对峙着,希望有什么过路人过来帮帮忙,但深更半夜连个鬼都没有!正在进退为难之际,这条大蟒蛇居然一转身滑向路边的山沟溜走了。见此情景,杨主任急忙头也不回地冲了过去,一路狂奔冲上山顶来到了大洋村。当到了病人家中时,真是上气不接下气。当家属听说这事时也替他捏了一把汗,并说有人见过这条大蟒蛇,还是好人有好报,幸亏没给它缠住,否则性命堪忧!
还有一次,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下着毛毛雨,12点多接到出诊的电话,是龙山村打来的。去龙山村出诊路途需经过龙颈水库过渡,卫生院值班人员通过电话告诉患者家属须划船到对面山路口接医生,要不不认识路。但是当杨主任独自一人,深一脚浅一脚、翻山越岭地来到渡口时,病患家属因为等了一会儿,认为这样的坏天气医生肯定不会来了,所以他居然划船回去了。此时的杨主任可想而知是什么样的心情,这里人影也不见一个,更别说任何船只,深更半夜,凄风苦雨,一个人只穿着件雨衣,蹲在山坡上,瑟瑟发抖地度过了漫长的寒夜,一直等到天亮,才等到了一条渡船,到了对岸,又走了一段漫长而崎岖的山路,好不容易到了病人家。当病人一家知道出诊医生是这样的遭遇后都感动不已,都说这个年轻人胆子真大,连当地人都不敢半夜走这样的山路你却敢! 正是凭着这一股闯劲,年轻的杨主任和他的同伴们切实地响应与实践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中去!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每当杨主任给我讲起这样的事迹,他总是自豪不已,因为这样的事迹让他无愧于“先进工作者”的称号! 1988年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全国,揭西也不例外,但对揭西县卫生系统却绝非好事,因为它卷走了许多临床一线的医生,待遇问题让很多人都选择了前往收入更高的珠三角、深圳等地,县卫生系统许多中青年骨干人才均离职而去,县医院也一样出现了人才断层。此时杨谦言主任调进了县人民医院,任内儿科主任,担当起了县医院内儿科负责人的角色,并任临床党支部书记。任职期间,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93年被县科协评为技术能手,同年被选为县人大代表。1996年被评为揭阳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作为基层医生,能获得这些荣誉绝非偶然或运气好,没有刻苦努力的学习与钻研,没有千万次的临床实践是不可能的。进入县医院内科工作后我跟随随杨主任做他的住院医师,跟着他学习了很久,深深为他努力学习的精神所折服。稍微有点年纪的人都知道,当时我们县医院学习的途径是很少的,但杨主任从不放弃任何可以学习的机会。每有疑难病例我们较难解决,而家属又同意从外地请来专家教授会诊时,他总是陪在身边,认真学习,从上级医院专家分析病情中学习有用的知识,每次都会把上级专家的电话留下来,在方便时向这些专家请教。通过这样的途径杨主任结交了不少当时揭阳、汕头大医院的专家,学习了很多知识。揭阳市人民医院蔡幸生主任当时下乡来到我们医院指导儿科工作,杨主任更是如获至宝,对蔡主任在我们医院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蔡主任也毫无保留地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儿科知识。多年以后,当我去揭阳开会碰到蔡幸生主任时他还深情地回忆起杨主任对他的照顾。像这样的事情多不胜数。 作为没有高学历的基层医疗工作者,少数人认为我们的水平有限,但不要忘记只要不间断地努力学习,不间断地勇于实践,我们的水平也不会低到哪里去。杨主任正是这样的医疗工作者。在县医院工作时,有一次碰到一例左侧大量胸水的病人,在多个医院反复抽胸水,当作胸膜炎治疗,但胸水却相当顽固,总是不见减少。病人又辗转找到杨主任,做胸穿时杨主任发现胸水当中有絮状物,仔细观察研究,多次拿胸水认真察看,杨主任认为是食物残渣。杨主任即刻联想到胸穿其实并没有穿刺进入胸腔,而是进入了胃,经过X光钡餐及外科的会诊后最终确诊了左侧胸腔巨大隔疝全胃疝入左侧胸腔,后经手术治疗痊愈。杨主任对该病例做了报道,论文发表在《中国误诊学》。 作为基层医疗工作者,水平的高低一决定于丰富的临床知识与经验,二决定于医务工作者对广大病患深厚的感情。杨主任以他的实际行动感染了我们。1991年,内儿科收治了一位四川民工胡某,因上消化道大出血入院,当时血红蛋白仅剩下2g,失血性休克、昏迷,生命危在旦夕,几位工友送来医院放在床上就跑光了,一个负责人都找不到。为了挽救生命,杨主任带领全体科室成员积极抢救。他们不顾血便的恶臭,为其抹身、更衣,止血、输血。经过积极治疗,精心护理,甚至捐款给病人解决吃饭问题,20多天后,病人终于转危为安。经上报院部领导,问题仍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杨主任又亲自到县政府信访办去汇报情况,得到了当时县委书记洪奇卢的重视,组织捐款活动,当时洪书记带头捐款,解决了这位民工的问题。为此电视台还报道了此事。这位四川民工出院时还送来锦旗,上书:祖国处处是亲人。
杨主任谦虚谨慎,对待同事如春天般温暖。对科室护士不管年龄大小,都以“阿姐”相称,我们曾问他那些护士比你年龄小很多为什么还称为阿姐,他回答:习惯了,要尊重别人才行!直到现在,我也是很习惯地称呼所有护士为“阿姐”。他对每个人都和蔼可亲,即使有人冒犯了他,他也从不会在意!我们有位老资格的主治医生,调班时从来不和杨主任商量,搞得大家都有怨气,但杨主任总是一笑置之,努力协调好大家的工作,及时化解矛盾。对我们下级医生,也是极尽全力地传、帮、带,手把手地教我们,而且极其虚心,我们年青人有任何想法,他都会认真听取,并在工作中加以贯彻和实施,深得我们年青人的尊重。李小庆、庄建奖以及我都是杨主任一手带起来的学生。 从农村来,到农村去,永远为农民服务,为老百姓服务,这是杨主任从医一生的真实写照。正是以杨主任为代表的广大基层医生践行了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中去!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